扩兰兹门契亚自治共和国
扩兰兹门契亚自治共和国 自治共和国 | |
---|---|
标志与象征 | |
旗帜 | |
颂歌 | Adava!Kolanzmencia! |
颂歌汉语翻译 | 前进!扩兰兹门契亚! |
领土范围 | |
名称 | |
泛图琴狄比利亚语名称 | Atonamian Listika na Kolanzmenchian Liresiha |
沃特语名称 | 占位符 |
其他官方语言名称 | 扩兰兹门契亚语拉丁转写:Kolanzmenciane Listikalne Zak 笃姬克语拉丁转写:Listikal Vanosgav Kolanzmenchiagav |
政府 | |
首府 | 赫连尼 |
行政机构 | 扩兰兹门契亚奥里斯提 |
立法机构 | 扩兰兹门契亚瓦诺尔 |
政府驻地 | 1859.4.30-1888.7.5:赫连尼市-第三区-达霍珥行政大楼 1888.7.5-2039.8.10:赫连尼市-奥卡奚区-中山岛街道-中山岛行政堂 |
语言 | |
官方语言 | 笃姬克语、扩兰兹门契亚语 |
其他语言 | 蒙切波特语、普罗切克语、蒙切波特语、宾佐利亚语[1]等 |
行政地位 | |
所属 | 大笃姬克联合帝国→扩兰兹门契亚自治共和国 |
成立于 | 1859.4.30AS |
废止于 | 2039.8.10AS |
扩兰兹门契亚自治共和国 (扩洲语拉丁转写:Kolanzmenciane Listikalne Zak,笃姬克语拉丁转写:Listikal Vanosgav Kolanzmenchiagav)简称扩洲自治共和国,是位于笃姬克星上的、隶属于大笃姬克联合帝国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存在于图琴标准纪元1859AS~2039AS。
1859年1月15日,格洲与扩洲的各个民族解放组织在赫连尼进行了数月的谈判,最终于4月29日经过各方的妥协,并于次年成立了扩洲自治共和国,并加入了格洲方面对蒙多尼萨的统一战争。次年1860年2月,统一战争以格洲方面胜利并在其的领导下成立了大笃姬克联合帝国,根据之前的谈判,扩洲加入后者但保留了大量的自治权。由此扩洲便成为了图琴内部最有名的,自治度最高的成员国。
在这个时期,扩洲依靠帝国的援助和调控而开始从长期的殖民统治中恢复过来,加上前几代政府的努力,扩洲的各项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却一直成为扩洲发展的绊脚石。且在此时笃姬克的整体发展规范之下几乎一直在联盟内部承担着全联盟的农产品与一些初级工业产品供给者的角色。直到1975年,扩洲的新型工业才开始缓慢地起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第一次图琴大战后,作为胜利者一方的笃姬克获得了多个图琴星系,获得了图琴各大国的认可以及新控制星系的大量的资源,这对扩洲的基础产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2002年,与财阀高度捆绑的扩洲整合党赢得选举后通过修宪来扩大了他们政治权利,也开始吸收扩洲地区的资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僚资本主义利益链条,甚至将一些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收入囊中。这严重加剧了前边提及的社会问题,2039年,随着革命主义者在笃姬克的革命,该政权也消逝在了历史长河中。
历史
制宪之初
主条目:扩洲民族主义、笃姬克统一战争、扩兰兹门契亚分治期、赫连尼制宪会议
挣脱枷锁
图琴标准纪元17世纪末到18世纪,随着扩洲人的民族主义与新的契拉科洛民族意识觉醒,被殖民了近千年的扩洲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解放斗争。特别是18图纪末、19图纪初同是笃姬克星本土文明的格罗佐兹利尔(下文简称“格洲”)和蒙多尼萨(下文简称“蒙洲”)完成了各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并宣扬“笃姬克星应该由笃姬克人统治”的观念也给了扩洲人民极大的反抗动力。在此期间虽然如扩兰兹门契亚人民大起义之类的大型起义失败并被狄比利亚殖民当局血腥镇压,但是扩洲人的反殖民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在此期间,有不少接触过新思想的扩洲人建立了一些近现代的反抗组织(他们后来不少成为了扩洲的早期政党)并且用比较进步和科学的手段指挥扩洲人的斗争。
1811年,格洲和蒙洲组建的“格蒙军事同盟”以“驱逐殖民者,笃姬克独立”等口号,对狄比利亚笃姬克殖民政权宣战,至此笃姬克第一次统一战争爆发。而此时的狄比利亚也受到宗教战争的影响,难以管理外星殖民地,加上扩洲各解放组织的地下活动而在笃姬克接连败退。最终于1834年与笃姬克的两国在威萨莫亚的梅川签订了梅川条约,并遵循条约内容退出了笃姬克星。格洲和蒙洲也根据条约内容将原狄比利亚的殖民地分区接管。而在扩洲方面,除以赫连尼及其周边地区外的扩洲大致沿着西南-东北一线被两国分区接管。
对此结果大多数扩洲解放组织都表示不满。特别是自由扩洲联盟还一度在中契亚的察拉斯(后迁至赫连尼)建立了全扩立宪政府和两国的占领专区分庭对抗。此时,格洲与蒙洲为了争取最终领导统一的笃姬克,之间的关系也微妙起来,为了应对之后随时可能到来的第二次全笃姬克星范围的热战,他们也都在争取扩洲地区的各个组织的支持。
黎明新生
1854年4月18日,蒙洲单方面宣布其扩洲控制区域内的拉坛维嘉(扩洲的弗拉萍茨地区,历史上该地区与蒙多尼萨的地方历史政权有一定的关系)加入蒙多尼萨帝国成为其一邦国,并安排了地方皇室人员。此举引起了当地扩洲人激烈反对并逐渐引发了全扩范围内的抗议。4月30日,赫连尼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被蒙洲的军队驱散。格洲抓住这个机会,举出多条在蒙洲控制区域内的负面影响案例并谴责蒙洲方面破坏梅川体系,不久后便对蒙洲宣战。笃姬克第二次统一战争爆发。由于蒙洲做了更充分的战前准备,格洲方面一度处于劣势,甚至在1856年的时候差点失去大部分其控制的扩洲地区。为了能够取得对蒙多尼萨的反攻之势,格洲开始联络扩洲各主要民族解放势力,以此换取扩洲方面在战争中支持格洲对蒙多尼萨的作战中。
1859年1月,被认为是“扩洲之心”的赫连尼被格洲控制。不久后格洲方面在此的达霍珥要塞(今赫连尼达霍珥要塞纪念大楼)内与联络的各个主要扩洲民族解放组织进行了谈判。扩洲解放组织方面多提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统一全扩洲大陆的扩洲国家的要求;而格洲则提出仿照威萨莫亚的形式,建立一个统一全扩洲大陆并隶属格洲的“卡兰扎莫萨昂王国”,并由笃姬克皇帝兼领“卡兰扎莫萨昂大卡尹”。此谈判一直持续了三个多月,最终双方妥协,扩洲作为笃姬克的一部分,但是将会保留大量的自治权。这次谈判也被后世称为“赫连尼制宪会议”。4月30日,在格洲的见证下,扩洲各个有话语权和影响力解放组织、一些扩洲地方势力在赫连尼举行并通过了《扩兰兹门契亚共和国宣言》,并宣布成立扩洲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前身),并即日起对蒙多尼萨帝国宣战。4月30日也成为了扩洲自治日。
次年1月14日,蒙洲在首都万卡亚城被围攻的情况下,被迫宣布投降。之后格洲和蒙洲在万卡亚城签署了停战协定并宣告以格罗佐兹利尔为领导的联邦——大笃姬克联合帝国的诞生。2月1日,格洲皇帝加冕为蒙多尼萨皇帝,同一日,作为对之前赫连尼制宪会议的回报,扩洲共和国改名扩洲自治共和国并加入大笃姬克联合帝国,成为其第三个成员国。但是对此结果,扩洲民间仍然有较大的意见,在当时很多扩洲人认为,如果扩洲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自主,“近千年的苦难和反抗是不是都被辜负了”。为了保持地方的稳定,扩洲自治共和国一度进行了12年之久在笃姬克中央监护的指导政府时期,这一时期在后世也被称为“巫索乌期(Uswou,意为监护)”。
1872年,由于作为成员国的红利在初现,扩洲民间对独立的呼声也逐渐减少,笃姬克中央颁布法令结束了扩洲的监护,并在监督下由扩洲人自己决定候选人选举出新的扩洲地方政府。
第一次图琴大战前
火尽薪传
由于长期的殖民奴役,在扩洲建立自治共和国时,扩洲的本土文化很多都濒临绝迹。而此时虽然狄比利亚已经退出了笃姬克星系,但仍然没有死心,并且还借此推出了“扩洲无史论”的观点以为自己的殖民行为做辩护、制造舆论。
为了打破这种情况,笃姬克在扩洲的建议之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扩洲寻源计划以进行考古发掘扩洲地区的本土文化,扩洲也逐渐摆脱了对狄比利亚的殖民认同。
铸山煮海
笃姬克统一时的图琴正处于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时期,外部势力仍然对其虎视眈眈。
由此笃姬克对本土的几大成员国进行了资源开发和战略上的规划并也开始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和开发笃姬克资源。扩洲地区也进行了多次全新的开发和探测发现了一些新的矿藏和资源。
第一次图琴大战后
一手遮天
第一次图琴大战后,笃姬克作为战争的赢家一方获得了多个新的星系,其控制面积也扩大了几倍。原来笃姬克的经济和资源结构模式被打破。(待补充)
风谲云诡
象征
名称
“扩兰兹门契亚”(扩洲语拉丁转写:Kolanzmencia)这一名称现如今一般认为是古扩洲两大民族“扩兰兹门(Kolanzmen)”和“契亚(Cia)”族的合写构成的组合词。两词分别在他们的古代语言中为“沿河聚落”和“人们”的意思。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出土于今属希密邦的一块疑似陶器的残片上,该物制作于图琴标准纪年325年,当时正值高土帝国的鼎盛时期,这是扩洲历史上唯一一个几乎统一高土地区的帝国。根据更多的考古信息,在高土帝国的中后期,扩兰兹门契亚这一词已经被大多数扩洲本地的官方文献所采用。
旗帜
颂歌
主条目:前进!扩兰兹门契亚!
《前进!扩兰兹门契亚!》(Adava!Kolanzmencia!)是1820年由流亡在格洲的扩洲爱国音乐家兄妹谢安德·苦拿·莫契斯和喀茹·苦拿·莫契挲作曲、苏亚尔·达罗作词的歌曲。值得注意的是,在革命后,虽然《迎接黎明进行曲》代替之成为革命后扩洲的国歌,但该歌曲经过重新填词后仍然在扩洲传唱,并被誉为“扩洲的第二国歌”。
政治
基本概况
扩洲自治共和国作为大笃姬克人民帝国自治共和国,作为其高度自治的成员国,可以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之下,制定除军事、外交等权利之外的地方政法体系。
政党概况
主条目:扩兰兹门契亚自治共和国政党列表
扩洲自治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党派多为原先的民族解放组织改组而成立。最著名的要数以自由扩洲联盟于1836年在察拉斯成立的“扩洲自由联合”,该党的初衷旨在用“更现代的方式”统合当时扩洲的各个民族解放运动。尽管之后一段时间受到格洲和蒙洲的打压,该党还是在之后的“巫索乌期”在笃姬克中央的监管下吸收了更多的解放组织进行了扩大化,成为那个时期的执政党。
在第二次大选(1877年)后不久,扩洲自由联合发生分裂,分裂为偏向自由的扩洲团结党、温和的扩洲自由党(基本上继承原自由联合的主体部分)和偏向保守的扩洲民众党,在共和国的前80年基本上保持着主要三个政党占优势的局面。尽管在这一时期有新的全国或者地方民族性政党产生,但他们多在一些特定的地方议会中活跃,鲜有进入扩洲奥里斯提。
1923年,新兴的民主阵线、扩洲公正党跻身进入扩洲奥里斯提成为第四、五个主要政党,打破了原有的三党优势状态。1947年,扩洲发生宪政危机,五个政党的公信力都受到了影响,更多的政党异军突起进入奥里斯提。为了选举获胜和其他原因,扩洲的各个政党开始寻求组建政党联盟,由此扩洲进入政党联盟时代。
第一次图琴大战后,笃姬克开始出现干预政治的政治财阀,这也影响了扩洲。亚帕坦支持的扩洲整合党异军突起并于2002年大选上赢得选举,在胜选后扩洲也和笃姬克的其他一些成员国一样渐渐滑向财阀控制的一党制,政党都受到了打压。另外由于伊斯科谢诺革命的影响,扩洲也产生了一些工农运动、社会民主性质的政党如扩洲工人党、扩洲统一社会党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扩洲革命。
行政区划
在将近180年的时间内扩洲自治共和国的省份进行过多次调整。